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与管制中心召开面向流量管理的复杂天气会商需求会

[朴镇英] 时间:2025-04-05 08:52:21 来源:莫予毒也网 作者:丁小芹 点击:142次

而宪法学说史则是从宪法发展的学术积累层面研究宪法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考察宪法的历史积淀,旨在探讨特定概念与范畴体系化、整体化的过程。

[35]同时,法人和非法人组织更多涉及到市场活动,如果其人格权益过分开放,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可能会是一种潜在的对市场竞争和自由的限制。但是,对自然人的人格权保护具有充分的道德根据,而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享有这些人格权,则更多是基于现实的法律技术的需要,更多涉及到财产利益,或者间接地保护组织背后的自然人。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与管制中心召开面向流量管理的复杂天气会商需求会

从比较法角度观察,德国法中,其侵权法构造采取三个小的一般条款,对人格权的保护明显不足。[55] 参见王利明:《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动态系统论的采纳与运用》,载《法学家》2020年第4期。[47] 参见张翔:《基本权利的双重性质》,载《法学研究》2005年第3期。只有在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他人损害而产生侵权责任时,指向性义务才得以确定,但此时的指向性义务无需解释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而是特定主体被侵害的人身权或财产权所蕴含的指向性义务。《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人格权当然是其中之一,《宪法》对人格权的具体规定体现于第37-40条。

朱振:《共同善权利观的力度与限度》,载《法学家》2018年第2期。[34] 因此,《民法典》在对自然人的人格权予以不完全列举的同时,第110条第2款删除了原《民法总则》第110条第2款中的等,对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权予以完全列举。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虽在文献整理方面有一定的进展,但总体上学界对系统化的宪法学文献整理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

(五)推动学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特定概念一旦形成,就对学术共同体产生广泛影响。如大东书局1923年出版的《中华民国宪法史》,作者吴宗慈不仅整理了之前的宪法学文献,而且以国宪起草委员会书记长身份翔实地记录了1919—1924年亲身经历的制宪过程。在宪法学文献史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也是不能忽略的。

(六)地域性宪法学活动文献 宪法在中国是舶来品,外国宪法对中国宪法学的发展的确产生了影响。对学术而言,有时文献整理的重要性大于研究本身,但与研究脱节的文献整理是缺乏生命力的。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与管制中心召开面向流量管理的复杂天气会商需求会

另一方面是重复性的研究比较多。另外,学界对民国时期的宪法学著作进行了整理,但对宪法学者的著作统计不全,宪法学丛书中收录的部分,例如萨孟武除《政治学与比较宪法》之外还写有不少宪法学著作,包括《宪法提要》《新国家论》《公民》《宪政的原理及其应用》《宪法新论》《各国宪法及其政府》《五权宪法》等。以控制国家为目标的宪法,往往在国家的主导下获得宪法发展的动力,由此形成中国宪法学说浓厚的国家学说色彩,特别在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关联性中寻求发展空间。事实上,宪法学的研究工作必须以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文献作为基础。

研究中国宪法学文献史,有助于深入挖掘宪法概念的中国基因,展现宪法学的中国特色,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体系。线装书局2007年出版李贵连主编的《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收录了宪法起草委员会会议录,两院会合会、宪法会议、总统选举会汇编,两院会合会、宪法会议、总统选举会续编,宪法会议公报,中华民国宪法会议经过对照表,国宪起草委员会公报等,再现了民国初年制宪活动的很多细节,使读者直观感受到宪法学者为制宪大业付出的智慧和努力。宪法学著作是宪法学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相对于其他方面,中国学术界对宪法学著作的整理工作是有成效的,如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辑的《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199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北京图书馆编辑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法律部分收录的宪法学图书,胡锦光和韩大元2004年主编的《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002)》,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的《清末民初宪政史料辑刊》,李贵连2007年和2008年主编的《民国北京政府制宪史料》,以及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和李秀清编辑出版的多种宪法学史料。从某种意义上,制宪是开国政治家和历史上宪法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代宪法学者通过各种宪法学文献影响政治人物推动宪法制度变迁的典范。

注释略,如需引用,请参阅原文。一个国家的宪法学研究若不以宪法学文献为基础或者缺乏对宪法学文献的系统整理,就无法获得本土宪法学说的理论支撑和资源借鉴,宪法学的理论化、体系化与精细化的研究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南空管局气象中心与管制中心召开面向流量管理的复杂天气会商需求会

把理论命题的假定与经验事实结合起来,可以准确地反映我国宪法学的理论与实践状态。(二)宪法学著作文献 著作是学术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献的甄别方面,2004年胡锦光和韩大元主编的《中国宪法发展研究报告(1982-2002)》,2005年以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宪法年刊》,2009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韩大元主编的《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宪法卷》等文献整理对部分宪法学的著作、宪法学家的思想以及不同时期的宪法学流派做了基本分类,为宪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又另起炉灶,转师苏联。在西法东渐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学者为宪法学本土化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提出了根植于中国本土、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本土特色的宪法概念和宪法学说,这些学说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如宪法学需要与刑法学、民法学的对话,还需要与政治学、历史学的对话。在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宪法学说以西为师,主要效仿日本。1920年代、1930年代和1940年代有多种宪法汇编问世,有的是私人编译,如邓毓怡在1922—1926年编译了《欧战后各国新宪法》的一编、二编和三编。

王世杰的《比较宪法》虽然有如此多的版本,但事实上却没有哪个版本把这些版本之间的差异搞清楚,以至于一些学者不得不根据后面的版本推测最初版本的内容,而这种推测有时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也有学者作出了错误的学术判断。所谓的学术创新首先建立在对已有学术成果与传统的系统梳理上,要了解本学科或具体研究主题的学术渊源和历史背景。

尽管从宪法制度史、宪法思想史的角度研究宪法历史的著作和文章屡见不鲜,但是,真正从宪法学说的角度对一百多年宪法发展进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的成果比较少,几近阙如。由典籍与宿贤构成的文献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与学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014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分析框架。为此,当时的宪法学者强调宪法学的专业性和主体性,侧重于宪法学和相关学科的区别。

从学说史角度看,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不少学术命题我们的学术前辈们已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研究文献,但有时我们仍在进行简单的重复性研究。但是由于国外的宪法学说是根植于国外的宪法文化之中,以国外的宪法学说来解释中国的宪法实践,往往力有未逮,造成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的相互脱节,削弱了中国宪法对社会现实的阐释力。只有了解本学科、本选题、本专业过去的学术发展历史,才能站在前人的学术成果基础上设定新的研究方向、研究选题以及新的研究方法,才能提出体现时代特点的新思想,避免浪费有限的学术资源,从而使宪法学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少走弯路,因为学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充分和可靠的文献史料基础上。进入 韩大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法学 。

(七)不同时期制宪过程文献 制宪过程是宪法影响政治的关键环节,有关制宪过程的宪法学文献是对宪法进行客观解释的基础。中国宪法学文献史的当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

从法的渊源的角度看,许多法学学科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都源于宪法,如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刑事诉讼法的无罪推定原则、民法的契约自由原则等。当然,从文献史研究看,宪法典的整理方面需要做的工作仍然很多。

2.宪法制度变迁中的宪法学文献整理 近代以来,出于国家建构与宪法体制的选择的需要,学界以文献为基础,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所体现的制度文化凝聚力寻求共同体的认同。这一连串的有关晚清民国时期宪法学教育的问题,似乎都尚未搞清楚,需要进一步整理相关文献。

因此,中国宪法学面对的是本国的宪法文本和宪法历史,必须构建中国宪法学的学术话语与理论框架。在宪法学文献史研究中,要注重史与论相结合。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学术文献的整理是中国历代学者治学的基本功,也是以学术为业的共同体的共识与常识。

宪法学是发展变化的,研究宪法学需要追根溯源,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事实上,自戊戌变法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上进行了多次制宪活动,倘若都能如实整理出来,展现的将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如学者的讨论,外国的影响,政治的作用以及不同政治势力围绕制宪而展开的博弈。

此外,部分出版社出版的丛书包括民国时期的宪法学著作,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华法学文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法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语法学文丛,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法文丛,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武汉大学百年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专题史丛书,以及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学家书坊。但对其影响应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如不同国家的宪法是如何影响中国宪法学的,在具体引进过程中影响了哪些区域,然后从这些区域又是怎样扩散到其他区域的。

如学术团体的成立和解散、纲领和章程、组织和规模、活动和成果、分类和分布等都反映特定时期的宪法学研究状况及其社会影响力。一个概念在特定社会中的形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特别是,特定社会在接受这个概念的过程中也赋予了其特定的价值内涵。

(责任编辑:坏碑唇)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